立足西部 奮進十年 在追趕超越中邁向高質量發展

                    • 2023-01-10
                    • 2,154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高等教育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追趕超越和高質量發展的指示要求,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為目標,以一流建設為引領,按照“辦學有特色、發展有優勢、工作有亮點”的思路,著力強機制、破難題、提質量,走過了從弱到強、從大到優的發展歷程,辦學規模、資源投入、內涵發展實現歷史性躍升。

                    十年來,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高等院校由98所增長至111所,在校生由137.6萬人增長至198.1萬人,每十萬人口中高校在校生居全國第3,專任教師由6.3萬人增長至7.5萬人,高考錄取率穩定在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60%,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88%,基本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所需所盼。

                    十年來,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實現格局性變化。高等教育總投入由360.4億元增長至627.7億元,增幅74.2%,高等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達1.68萬元,教育始終是全省最大的民生支出。近十年高校增編7500余名,近兩年下達周轉池使用計劃1800余名,改革政策紅利不斷顯現。高等院校辦學條件、校園環境顯著改善,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廣泛應用,一大批校園建筑成為區域性文化地標。

                    十年來,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質量顯著提升。8所高校、20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學校和學科總數分別居全國第4、第7,西部第1。8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申報成功率100%,4所院校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位居全國第4,中西部第1。陜西高等院校累計獲國家三大獎166項,“十三五”期間高等院校獲獎數保持全國前六,高校獲獎數占全省獲獎總數的63.23%,2021年度獲獎占比更達到了73%,高等院校已成為陜西原始創新的主力軍。在第八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一等獎數和獲獎總數均居全國第3,人才培養核心指標走在全國前列。

                    一、堅守立德樹人之魂,賡續紅色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陜視察,先后給陜西多所高?;匦呕蚺局甘?,全省高校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延安精神、西遷精神鑄魂育人、啟智潤心,引導廣大師生傳承紅色基因,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推動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一體化發展,連續四年開展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每年8萬師生參與,這項活動受到中央領導鼓勵肯定。發端于陜西的“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回信,上升為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主賽道。去年歲末、今年年初,陜西面對洶涌而來的新冠疫情,高等院校凝心聚力打贏了“長安大學疫情阻擊戰”“研究生考試攻堅戰”“跨市學生轉運隔離突擊戰”“百萬學子寒假返鄉大會戰”等四大“戰疫”,廣大師生齊心同心上了一堂有溫度、有深度的“思政大課”。十年來,3所高校入選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3名高校教師被授予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25名高校教師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20個教師團隊被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4名學生獲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涌現出了侯伯宇、何雅玲、郝躍等一大批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杰出高校教師代表。

                    二、堅持“一流建設”引領,打造高原高峰

                    堅持分層分類發展,建強建優國家級省級一流學科專業,讓高原崛起、高峰顯現。新增碳中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健康中國等相關學科292個、專業659個,撤銷學科111個、專業324個,建立了黑白名單學科專業制度,優化更新的學科專業數占比近40%,實現了存量優化與增量創新“雙輪驅動”。累計新增博碩士授權單位5個,省屬高校獲批3個專博點,填補了專博點空白,民辦學校碩士授權實現“零”突破。十年來,一批學科專業躋身全國前列,127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7個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前10%,84個學科進入ESI前1%,2022年3月ESI前1%增量居全國第1。在全國率先組建省級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共同體建設委員會),堅持遴選和發布教育質量工程項目、教學改革項目和“育苗”科技基金項目,以一流專家智庫和示范項目引領一流學科專業發展。

                    三、堅持特色內涵發展,提升育人質量

                    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從課改與教改、教材與教法、理論與實踐、課堂與課后、學生與教師,全方位深化人才培養改革。落實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精神,率先推出“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首創的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上升為全國賽事,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和獲獎總數全國第2。聚力打造特色優勢課程和教材,獲批“雙萬計劃”國家級五類“金課”288門、入選首批全國高等教育類優秀教材18部,均居全國第5。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庫169個,打造高?!霸菏抗ぷ魇摇?77個,建設“陜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100個,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陜西高等院?,F有院士48人,長江學者239人,杰青、優青194人,高級職稱教師占比近50%。全生命周期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一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和雙創示范校脫穎而出,“互聯網+”國賽成績連續五屆穩居全國前列,高校創新創業鋪天蓋地、異彩紛呈,展現出無限生機。

                    四、堅持教育服務社會,踐行使命擔當

                    陜西高等院校積極對接西部大開發、秦嶺生態保護等國家重大戰略,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精準對接。省教育廳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組建了陜西數理基礎科學研究院、依托西北大學組建了陜西化生基礎科學研究院、依托陜西師范大學組建了陜西教師發展研究院,積極推動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環大學創新經濟圈建設,積極推動以企業為主導的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積極支持高校建設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科研平臺。目前,以秦創原建設為牽引的高??萍几母飸B勢已經形成。2021年,全省高??蒲薪涃M投入較十年前翻一番,專利授權增長近3倍,承擔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數量和經費分別是十年前的24倍、41倍,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在國慶70周年閱兵、港珠澳大橋通車、新冠疫情防控,以及嫦娥五號等國家重大工程中貢獻了陜西高校智慧和力量。十年來,全省高校累計培養畢業生337萬人,72.1%的畢業就業生扎根西部和基層,培養出了“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張榮橋、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及“重組膠原蛋白研究的開拓者”范代娣等一批優秀學子,他們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書寫無悔青春。

                    五、堅持協同開放聯動,促進合作共贏

                    連續舉辦七屆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獲批全國絲路國際產學研用平臺并舉辦了兩屆國際合作會議,組建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和教師教育聯盟、“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布局海外研究院、教育援外培訓基地、魯班工坊,在國際上展現了陜西高等教育軟實力。近十年,來陜國際留學生規模超過10.3萬人,“留學陜西”品牌集聚效應日益凸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增至41個,辦學規模超過了1萬人,公派留學人員突破1萬人次,國際化人才培養達到新高度。積極組建區域性大學聯盟、共同體,未央聯盟、臨潼聯盟、長安聯盟、咸陽聯盟等已成為高校間要素流動、優勢互補的“示范樣板”,西部教師教育創新與發展聯盟、西部醫學教育聯盟等已成為中西部高校聯動發展的新紐帶。關中平原、黃河金三角、呼包鄂榆等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加速推進,一批服務西部城市群建設的區域性科教創新中心正在逐步形成。

                    陜西高等教育發展的十年,是追趕超越、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十年,也是中西部高等教育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縮影。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陜西高等教育將心懷“國之大者”,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為西部高等教育事業鋪石奠基、引領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回到頂部